- Sep 29 Sat 2018 17:59
王文興《家變》(2)_腐朽的父權意識的崩潰
- Sep 28 Fri 2018 21:42
王文興《家變》(1)腐朽的父權意識的崩潰
王文興《家變》發表於1978年,這本小說爭議之處:文字的應用與內容的不道德。文字不通、費解的地方頗多,也是本書的特色,作者強調不能輕易地掠過它的文字,我不想探討小說的文字意涵;但另一爭議,小說的不道德,倒是不成問題。細讀這本小說,作者深入的挖掘人心的真實,大膽地揭露父權意識的腐朽、荒謬的裡層,這才是這本小說的主旨所在。
- Sep 27 Thu 2018 19:57
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_虛假的傳統文化
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是聯合報六十九年度長篇小說獎作品,這一本小說在文藝界知名度頗高,讀者眾多,甚至還改編成電視劇。但流行不代表他它的高品質,稱之為通俗小說較為允當,若要列入嚴肅的文學作品之林,恐怕還不夠格;奇怪的是,當年這本小說是經過幾個學者和小說家評審產生,不知道他門的眼光怎麼會如此。我想可能的解釋是當時的文學園地的貧瘠,這樣的作品才會出線。
- Sep 25 Tue 2018 20:02
吳濁流《無花果》(2)-懦弱與反抗之間
在南京看到野雞、乞丐遍地,作者的祖國憧憬已經破滅,在一間餐館用餐,一個女侍拿出髒兮兮的毛巾,說馬馬虎虎地用著吧。他就是不能馬馬虎虎,這樣的心態使自己痛苦。「這就是我的煩惱。就是這種燃燒不起來的不徹底的中間思想使我痛苦。有憧憬、有理想、但沒有向前衝的勇氣。……我從小就被比自己還小的小孩打了,也不反擊,不抗議。兄弟們欺侮我時也一樣。這種個性,不管到那兒都不能得到安樂的。」
- Sep 24 Mon 2018 15:28
吳濁流《無花果》(1)-懦弱與反抗之間
吳濁流《無花果》中有一個重要的子題,即懦弱與反抗的拉扯,因為這一本書是吳濁流前半生的回憶錄,書中有幾次提到他的懦弱、不抵抗的性格,但在他的生活、職場生涯看來卻又不是那麼的懦弱,反而比一般人更具反抗精神,那麼是作者謙虛呢?,還是真的不與人爭,不與體制爭,是他為人處世的基調?
- Sep 21 Fri 2018 20:20
龍瑛宗《紅塵》(3)_戰前戰後紀事
商人劉三奇在日據時期是一名工友,戰後翻了身,戰後狂亂的物價上漲中,劉三奇學到了一個經驗,就是囤積居奇,他的資本來自販賣藥品所得的資金,藥品來自將離台日人,私下從公家拿出來交由劉三奇販賣。賺錢的方式無奇不有,劉三奇在一次颱風天,看到有人用貨車,將吹落的蔗板、鐵皮、紗窗等載走,這是發颱風財,無本生意。在戰後一片混亂中,劉三奇搜購日本人的家財道具,然後拿到鄉下去賣,鄉下人總以為這是高級品,因此賺了一筆。
- Sep 20 Thu 2018 20:03
龍瑛宗《紅塵》(2)_戰前戰後紀事
日據時期的大學生,比現在的大學生更具人文素養,林駿是日本東大畢業,戰後屈居銀行經理職位,不能再往上爬,在為兒子娶媳的宴會上,幾個現任大學教授的同學說道:高等學校時代,我們也受了日人同學的影響,猛啃了些哲學與文學的書。連理科的同學也把這類的書當成教養。讀哲學、文學的書,視野拓寬了,對將來的世界觀自然有益處。我們中國學生也很用功,可是不曾多看教養的書,所以思想不免偏頗些。這也難怪,我們的環境是一個拜金主義的時代啊!
- Sep 19 Wed 2018 19:56
龍瑛宗《紅塵》(1)_戰前戰後紀事
龍瑛宗《紅塵》發表於1997年,由鍾肇政翻譯,距離1937年膾炙人口的《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已有60年。戰後除了幾篇短製之外幾無作品問世,鍾肇政稱之為命運,主要是日文被禁,在白色恐怖下它是被敵視的語言。這一本長篇小說寫戰後的形形色色,對於戰前戰後的對比,作者有深刻的觀察,因而本書可視為二戰前後台灣文化的一個文學的檢視,它的縱深,從戰前一直延伸台至灣經濟剛起飛之時。
- Sep 18 Tue 2018 20:09
李昂《殺夫》_是女性的覺醒嗎?
- Sep 14 Fri 2018 20:26
宋澤萊《打牛湳村》_知識份子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