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國葬》收入在《台北人》,且編入高中教科書。小說中藉著一級上將李浩然之葬禮,抒發了壯志未酬的感嘆。文中的主人公應該就是作者的父親白崇禧,寫李浩然就是寫白崇禧。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林雙不《大學女生莊南安》寫於1985年,早解嚴兩年,這時台灣政治、社會運動的能量已蓄滿,而在文化陣線上也沒閒著,後期林雙不的作品就是這一背景下的產物。這一篇小說不完全虛構,一個大學女生挺身而出,就我的記憶所及,確有其事,其他內容則是文學的加工。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喬《泰姆山》是寫228事件中一個逃難者的故事。主人公余石基是小說家呂赫若的化身,呂赫若是台共,逃避至台北鹿窟據稱因蛇咬而身亡。作者將逃亡路線虛擬至阿里山區最後亦被蛇咬但致命的是追緝者的一槍在逃亡途中作者寫主人公對參與事件的省思在山中回顧了他這一生的種種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竹頭庄》這一篇寫作者回鄉看到老友炳文,炳文戰前任職於高雄郵局,是機智、活潑、肯努力的年輕人,現在卻完全走樣,貧窮飢餓使得人的外表改變,不只毫無光彩,陰慘的眼睛,塌落的眼眶,清楚可數的骨頭,成天懶洋洋的,放任孩子飢得像隻小雞。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鍾理和《故鄉四部》寫民國35年作者返台後的所見。久戰之後加上風雨失調,地方不寧,人民生活艱困,農村雖不至於乞丐滿街,餓殍遍地,但半飢餓是普遍的現象。在這四篇小說中,作者以一個闊別故鄉之人,敏銳地觀察到光復之初與日治時代的巨大落差,在這樣的境況下,人的精神素質全面崩落,前此認識的一些人,已經喪失原有的堅強、爽朗的面貌。《故鄉四部》不只可以當成光復初期的史料,也可以在作者人道關懷之下,照見人性在這樣的艱困年代下如何地扭曲、敗壞。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七等生《散步去黑橋》寫兩個人結伴而行,一是我(敘述者),一是我的童年邁叟,邁叟要帶我回到童年去過的黑橋。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寡婦歲月》沒有波瀾壯闊的大事件,英蘭之夫死於228輕輕地帶過,光復初期的土地改革對大地主有絕對的影響,在書中也未見蹤跡,然而這並不是小說成立的必要元素,小說中四十年的時光已可看出整個社會的變化_農村社會走向工商社會的發展,這一變化已足夠交代整個主角一生起伏的背景。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振江《寡婦歲月》寫一個日治時代大戶人家的媳婦,兩次喪夫,經過四十年的紅塵打滾,淪為貧窮、孤單的老婦的一生。她的人生相當寫實,不是在教化世人,而是通過她哀樂的一生,看到真實生命的韌性。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書題名《微醺彩妝》,微醺彩妝本來是雅斯蘭黛的一種化妝設計,輕掃腮紅,裝出微醉的化妝術,連喝酒都不用,就會臉紅,簡直是欺罔。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施叔青《微醺彩妝》一書寫的是90年代末期台灣流行的紅酒文化,通過紅酒這一主軸,作者呈現了世紀末台灣文化的風貌,正如書名那樣,以假亂真是世紀末的一個潮流,很少人能夠在這個病態的潮流之外。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