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若曦《歸》是一系列的文革小說之一,故事大部份是根據親身經驗寫成,雖不是自傳,但書中的角色多取自朋友或熟人。出版於民國66年,當時中國和外界的連繫還不多,文革的真相如何,外界只能霧裡看花;當時台灣還是戒嚴時期,陳若曦的《尹縣長》造成轟動,是當局要我們認識大陸文革慘狀的參考書,這本書也有同樣的功能。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彭家墾地除了擔心先住民出草外天災也幾乎毀了他們的山園但最大的困擾則是墾地登記的問題本來蕃仔林想向官府登記為墾地但早就被葉阿添登記它未在地也不是實際的耕作者在幾次的談判中村人個個義憤填膺說什麼也不願意從有權者淪為租戶的地位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漢還在蕃仔林時,曾來了一場大颱風,把村子的耕地幾乎摧毀殆盡,山園的「泥肉」、「泥皮」完全被山洪沖刷盡淨,呈現在眼前的是石礫參差的「地骨」,阿強伯衝到外面,不管大水,拚命地要打通水路,幾個兒子呼喊他也不理。阿漢知道老人的沉痛心情,這裡卻是憤怒和茫然取代了哀痛,他想老天為何會這樣無情?人間為何會這樣無奈?這時只有苦難的人互相憫惜了。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阿漢離開隘寮準備成為蕃仔林的一員前他被明麗的南湖山色深深地吸引胸膛裡安置著萬木千山應該是自己本身在這一瞬間化為千山萬木而存在著這是從未有的感受也是從未有的愉悅暢適的流淚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喬《寒夜三步曲》是大河小說,包括三部份:寒夜、荒村、一孤燈。在序文中作者提到鳟魚,鳟魚要回返高山的家,那是它的故鄉,生命的發祥地;鳟魚憑著方寸的一盞孤燈,望向迢迢路……這裡先談(1.寒夜),故事背景是清光緒後期到割台初始。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雙不《番鴨仔群》寫於1984年,是學校老師抗爭的故事。中部一所高中老師王修平,拿到薪水袋時發現少了300元,原來是煤山煤礦災變,學校教職員每人樂捐的金額,王修平很火大,未經當事人同意怎麼可以任意扣款,他不服,決定聯合學校同事抗爭。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先勇《國葬》收入在《台北人》,且編入高中教科書。小說中藉著一級上將李浩然之葬禮,抒發了壯志未酬的感嘆。文中的主人公應該就是作者的父親白崇禧,寫李浩然就是寫白崇禧。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林雙不《大學女生莊南安》寫於1985年,早解嚴兩年,這時台灣政治、社會運動的能量已蓄滿,而在文化陣線上也沒閒著,後期林雙不的作品就是這一背景下的產物。這一篇小說不完全虛構,一個大學女生挺身而出,就我的記憶所及,確有其事,其他內容則是文學的加工。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喬《泰姆山》是寫228事件中一個逃難者的故事。主人公余石基是小說家呂赫若的化身,呂赫若是台共,逃避至台北鹿窟據稱因蛇咬而身亡。作者將逃亡路線虛擬至阿里山區最後亦被蛇咬但致命的是追緝者的一槍在逃亡途中作者寫主人公對參與事件的省思在山中回顧了他這一生的種種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竹頭庄》這一篇寫作者回鄉看到老友炳文,炳文戰前任職於高雄郵局,是機智、活潑、肯努力的年輕人,現在卻完全走樣,貧窮飢餓使得人的外表改變,不只毫無光彩,陰慘的眼睛,塌落的眼眶,清楚可數的骨頭,成天懶洋洋的,放任孩子飢得像隻小雞。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