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文學 (15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吳濁流無花果》中有一個重要的子題,即懦弱與反抗的拉扯因為這一本書是吳濁流前半生的回憶錄書中有幾次提到他的懦弱不抵抗的性格但在他的生活職場生涯看來卻又不是那麼的懦弱反而比一般人更具反抗精神那麼是作者謙虛呢?還是真的不與人爭不與體制爭是他為人處世的基調?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商人劉三奇在日據時期是一名工友戰後翻了身戰後狂亂的物價上漲中劉三奇學到了一個經驗就是囤積居奇他的資本來自販賣藥品所得的資金藥品來自將離台日人私下從公家拿出來交由劉三奇販賣。賺錢的方式無奇不有,劉三奇在一次颱風天,看到有人用貨車,將吹落的蔗板、鐵皮、紗窗等載走,這是發颱風財,無本生意。在戰後一片混亂中,劉三奇搜購日本人的家財道具,然後拿到鄉下去賣,鄉下人總以為這是高級品,因此賺了一筆。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據時期的大學生比現在的大學生更具人文素養林駿是日本東大畢業戰後屈居銀行經理職位不能再往上爬在為兒子娶媳的宴會上幾個現任大學教授的同學說道高等學校時代我們也受了日人同學的影響猛啃了些哲學與文學的書連理科的同學也把這類的書當成教養讀哲學文學的書視野拓寬了對將來的世界觀自然有益處我們中國學生也很用功可是不曾多看教養的書所以思想不免偏頗些這也難怪我們的環境是一個拜金主義的時代啊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龍瑛宗紅塵》發表於1997,由鍾肇政翻譯,距離1937年膾炙人口的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已有60戰後除了幾篇短製之外幾無作品問世,鍾肇政稱之為命運,主要是日文被禁,在白色恐怖下它是被敵視的語言。這一本長篇小說寫戰後的形形色色,對於戰前戰後的對比,作者有深刻的觀察,因而本書可視為二戰前後台灣文化的一個文學的檢視,它的縱深,從戰前一直延伸台至灣經濟剛起飛之時。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昂《殺夫》是聯合報七十二年度中篇小說獎作品,寫陳林市謀殺親夫,被判處死刑的故事。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宋澤萊《打牛湳村》發表於1978年,故事地點是雲林二崙鄉,打牛湳是梨仔瓜的名產地,慢慢地也傳到周圍的十二聯莊。打牛湳村的蕭笙和蕭貴兄弟在村子中是很特別的人物,他們的田遭水患最嚴重,只能靠一季的梨仔瓜維生,此外,他們常常揭發打牛湳的瘡病,尤其是貴仔的瘋樣使村民手足無措。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凡《大時代》發表於1981年,是有關曖昧良心的故事。主人公希波來自台灣中部,是基金會執行長,基金會是擁有數百億資產的霍雲程所成立的,能擔任這一職務是基金會副理事長也是霍氏女婿蔣穎超的推薦,蔣是希波童年的朋友也是希波姐姐的前男友。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洪醒夫《吾土》故事背景約民國五十年左右,當時台灣農村只是餬口經濟,鄉下人處於弱勢地位,家裡出了問題,只有賣土地一途,沒有其他的選擇或救濟,這篇小說就是一個賣地求醫的故事。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雨航《到白雞彼日》寫於1974年。文中主人公是小學生康文華,學校要到三峽鎮附近的名勝白雞山遠足,他希望遠足能取消,因為遠足,同學會帶蘋果,他不會有這麼好的禮物,所以怕到時候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但行程照舊,他只好硬著頭皮參加,但行前跟媽媽偷拿了10元,準備買些上得了台面的食物。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鹽田兒女》出版於民國83年,作者蔡素芬當時年紀僅30餘歲,能寫出從農村社會到工商社會的小說,非常不易。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陳若曦《歸》是一系列的文革小說之一,故事大部份是根據親身經驗寫成,雖不是自傳,但書中的角色多取自朋友或熟人。出版於民國66年,當時中國和外界的連繫還不多,文革的真相如何,外界只能霧裡看花;當時台灣還是戒嚴時期,陳若曦的《尹縣長》造成轟動,是當局要我們認識大陸文革慘狀的參考書,這本書也有同樣的功能。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彭家墾地除了擔心先住民出草外天災也幾乎毀了他們的山園但最大的困擾則是墾地登記的問題本來蕃仔林想向官府登記為墾地但早就被葉阿添登記它未在地也不是實際的耕作者在幾次的談判中村人個個義憤填膺說什麼也不願意從有權者淪為租戶的地位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漢還在蕃仔林時,曾來了一場大颱風,把村子的耕地幾乎摧毀殆盡,山園的「泥肉」、「泥皮」完全被山洪沖刷盡淨,呈現在眼前的是石礫參差的「地骨」,阿強伯衝到外面,不管大水,拚命地要打通水路,幾個兒子呼喊他也不理。阿漢知道老人的沉痛心情,這裡卻是憤怒和茫然取代了哀痛,他想老天為何會這樣無情?人間為何會這樣無奈?這時只有苦難的人互相憫惜了。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阿漢離開隘寮準備成為蕃仔林的一員前他被明麗的南湖山色深深地吸引胸膛裡安置著萬木千山應該是自己本身在這一瞬間化為千山萬木而存在著這是從未有的感受也是從未有的愉悅暢適的流淚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喬《寒夜三步曲》是大河小說,包括三部份:寒夜、荒村、一孤燈。在序文中作者提到鳟魚,鳟魚要回返高山的家,那是它的故鄉,生命的發祥地;鳟魚憑著方寸的一盞孤燈,望向迢迢路……這裡先談(1.寒夜),故事背景是清光緒後期到割台初始。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雙不《番鴨仔群》寫於1984年,是學校老師抗爭的故事。中部一所高中老師王修平,拿到薪水袋時發現少了300元,原來是煤山煤礦災變,學校教職員每人樂捐的金額,王修平很火大,未經當事人同意怎麼可以任意扣款,他不服,決定聯合學校同事抗爭。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先勇《國葬》收入在《台北人》,且編入高中教科書。小說中藉著一級上將李浩然之葬禮,抒發了壯志未酬的感嘆。文中的主人公應該就是作者的父親白崇禧,寫李浩然就是寫白崇禧。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林雙不《大學女生莊南安》寫於1985年,早解嚴兩年,這時台灣政治、社會運動的能量已蓄滿,而在文化陣線上也沒閒著,後期林雙不的作品就是這一背景下的產物。這一篇小說不完全虛構,一個大學女生挺身而出,就我的記憶所及,確有其事,其他內容則是文學的加工。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喬《泰姆山》是寫228事件中一個逃難者的故事。主人公余石基是小說家呂赫若的化身,呂赫若是台共,逃避至台北鹿窟據稱因蛇咬而身亡。作者將逃亡路線虛擬至阿里山區最後亦被蛇咬但致命的是追緝者的一槍在逃亡途中作者寫主人公對參與事件的省思在山中回顧了他這一生的種種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竹頭庄》這一篇寫作者回鄉看到老友炳文,炳文戰前任職於高雄郵局,是機智、活潑、肯努力的年輕人,現在卻完全走樣,貧窮飢餓使得人的外表改變,不只毫無光彩,陰慘的眼睛,塌落的眼眶,清楚可數的骨頭,成天懶洋洋的,放任孩子飢得像隻小雞。

 

文章標籤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