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球的緊急狀態 摘譯自The Planetary Emergency John Bellamy Foster and Brett Clark Monthly Review 2012 December
全球的生態危機是出現在資本主義累積的過程,解決方案須包括一社會革命的重建。
氣候的臨界點是2度C,若溫度增加2度,到時候人類就會失去對環境的控制力。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並不能為碳減排帶來助益,在09年略下降1.4%後,10年又增加5.9%,主因是石化燃料的增加,新興經濟體尤其是中國的擴充。全球經濟每成長1%,碳排放量增加0.733%,但經濟縮減1%,碳排放量只減少0.43%。現在是資本主義停滯的階段,須靠更大量石化燃料的投入,來維持其成長,所以即使廉價能源時代已終結,但不會降低碳排放量。
氣候危機是更大的全球生態危機的一部份,這種危機是對人性的考驗。氣候及其他生態危機根源於社經系統,尤其是資本累積的動力。主流思維認為靠科技、市場力量的魔法、人口控制,就可解決所有的問題,而不必碰觸成長的問題,美國總統歐巴馬曾說,在經濟成長的無上命令與其副作用之間可取得一平衡,這可以靠科技的力量來達成。但科技有其限制,在能源的使用上,只會帶來相對的效率,但總體累積上對環境的傷害並未減少。
資本主義為累積更多的財富,要求更多能源與資源的消耗,產生了更多的浪費,這是資本主義運作的基本規律。為了人類的生存,有必要降低世界經濟的生態危機,世界經濟規模必須縮小,優先考慮的是將石化燃料從世界經濟中排除,困難的是,沒有石化燃料的幫助,現在的資本主義是不可能運作的。
資本主義相信成長是解決問題的萬靈丹,成長其實是病因,但停止成長,機器及其他生產設備將停擺,降低資本財的需求會降低消費,消費品的製造也會減少。要控制成長或對現有的生產進行重組,會和既得利益者發生嚴重的衝突。
資本主義要求的擴充是這一體系本身的動力,資本主義要被說服停止成長,就像一個人被要求停止呼吸那樣的不可能。但為資本主義塗脂抹粉的綠色資本主義,只是要使生產更符合生態,這也行不通,因為他們只在既有的道路前進,未碰觸成長帶來的根本的問題。無疑的,現有社會的、科技的潛能已存在,已足夠解決現有的問題,但這些潛在的能力被拋棄,這些潛力和私有的結構格格不入。
在過度累積及停滯的資本主義階段,轉入了浪費的經濟結構:1.碩大及不斷擴充的銷售滲入生產結構中,2.有計畫的廢棄(包括心理上的廢棄),3.為少數富豪生產奢侈品,4.龐大的軍事支出,5.一個超級大投機結構的成長(以金融、保險、不動產的形式存在)。當代經濟的大量剩餘是以這些經濟的浪費來呈現,這些活動消耗大量的能源與資源,並製造成生態上的終極浪費。因而,有必要將這些奢侈與浪費的經濟從世界上掃除。T.Veblen說,被大型企業所宰制的體系,其特色是經濟的浪費,結果是破壞了生產結構的使用價值,導致對資源及勞力的掠奪。
美國的經濟中有12分之1花在行銷上,鋪天蓋地的廣告讓消費者主權之說成了泡影。資本主義要求快速流通,耐久性成了體系的敵人,手機、電腦都有生命時限,2006年賈伯斯要消費者每年都買Ipod,才能趕得上最新的科技。每年數以億計的飲料罐、杯被拋棄,一次使用的瓶罐從1960年的6%增加到現在的99%,每年有1000億的垃圾郵件,增加了5100噸的溫室氣體量。
為加大全盤浪費的體系,產品是有計畫地讓它無法修補,用過就丟,再到市場購買。城市經濟:汽車優先、大賣場、交通壅塞、賭場經濟、訴訟社會、戰爭經濟、過度的政府、豪奢的百分之1的消費。這些都是極端過剩的世界,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社會剝奪及環境惡化。
一半的美國經濟是由廣告、軍事支出、及其他不具社會生產力的生產所組成,這裡沒考慮到的是負面的社會成本,而這些成本在未來是要償還的。Odum認為要超越這種癌症式的資本主義,基本上須掃除經濟與生態上的奢侈與浪費,這種習性無法帶來就業及真正的財富。當務之急是:
1.改變工業,由建造(淨投資)轉變至維修。
2.對個人收入訂一上限。
3.降低由利息與股利而來的非工作所得。
4.縮漸上階層而非低階員工薪資。
5.為失業者提供公共建設的工作。
6.寡頭階層的解除中央化。
7.限制私有車輛的馬力。
8.掃除塑膠拋棄式包裝。
9.合生態的淨生產優先於消費。
10.透過高多樣性、有效率的合作選擇最合適的經濟。
11.非營利的共享資訊。
12.促進國家間生態交換的平等。
13.利用較少投入的農業方式。
這樣的過渡須和資本主義決裂,社會主義關於分配的理想,要求的是穩定,資本主義則反之。
現在全球都在模仿西方國家走過的路,若所有國家都要過美國的生活,我們必須有5個地球。龐大的美國的生態足跡,意謂著美國依賴於不平等的生態交換,她由地球的其他國家取得資源,尤其是低度開發國家,為的是提高自己的成長和力量。全球都必須減排,但要考慮的是富國與窮國的人均排放的公平,也就是說富國的排放應受到更大的限制。
生態與經濟帝國建立在廉價的能源密集地使用上,排除帝國式的生態及石化燃料的補助,富裕經濟就會成了無效率的體系。
富裕國家在國民收入上常高估,因為中間的投入是多餘的,不具真正的生產力,反而在低度開發國家,更能以以較低成本生產更有養份的內容,例如縮短至消費者的距離,不要求包裝與加工,可提供消費者一生中的安全所需。當代工業社會的許多生產是不必要的,例如對汽車不必要的依賴,高成本的房屋,在分配、運輸、交通的巨額成本,支出在銀行、人力仲介、房屋仲介等等上。因而GDP的一大部份不過是在工業社會的機器上灑油而已。在高度工業化經濟,就狹義的來說,如獸皮變成鞋子,只代表了終極產品的一小部份價值,而低度開發國國家則代表實際上的一切。
這種非理性的生產是以全球的規模出現,例如農企業:在生產的每一階段高度依賴碳的投入,摧毀維生農業,大量食品包裝、加工,連鎖超市,全球化的分配、運輸來極大化食物的里程數。但農企業每畝地的收成不及密集的、小農的有機耕作,後者對環境較少傷害,也可提供社區人民更好的生活。美洲的「農民之路」(La Via Campesina)認為,為了食物安全、生計、工作、人類的健康、環境的保護,全球的食物生產必須由小農所掌握。沒有石化燃料的補助,農企業就不可能存在,所以我們必須回到更符合傳統的耕作方式,當然這必須以當代的農藝學來補充。
全球南方,包括中國印度,正準備將幾十億的農村人口轉變成都市人口,但這一條西方國家走過的路不一定適用。歐洲過度擁擠的人口是向殖民地找出口,美國的都市化也是經過緩慢的過程,這些條件在南方國家都缺乏,南方國家要走向都市化,結果是在都市邊緣形成超級貧民窟,現在全世界都市居民有3分之1住在貧民窟。中國學者溫鐵軍,這位長期關注三農問題的學者,拒絕大規模的農業生產,主張立基於鄉村的集體所有權及2.4億小農的傳統生產經驗,中國農業須走自己的路。
馬克思所定義社會主義,是人化的自然,社會化的生產者,以一合理的方式管理人與自然間的關係,並用最少的能源支出來達成。
不能說的秘密是,除非打破資本主義的累積,地球才會有救。中國學者Minqi Li說,除非資本主義迅速地瓦解,這個體系將不可避免地帶來大劫難。即使社會主義在本世紀下半取得勝利,那時候的社會主義政府也沒有任何避免災難的辦法,只能試著存活下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