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無趣的工作,不可解的人生

 

先民文化程度還低,物欲不高,所以也不必太勞動,擊壤歌說:「日出而作,日沒而息......帝力於我何有哉?」莊子也說:「含哺而熙,鼓腹而游。」都說明先民工作僅是維持生命所需,不必累積,因而日子過得逍遙自在。

 

但隨著文明的進程,各式的文明都是建立在強迫勞動的基礎上,例如希臘因為有奴隸制度,才產生了貴族、自由人、戰士、詩人等悠閒階級;中國、埃及有無數的奴工,才出現像金字塔、長城那樣的傑作。撇開戰爭的需要及帝王的排場,廣大民眾並非時時在從事無償的勞役,大多數人是過農耕為主的生活。當然還有其他支撐城市文明的行業,如公職人員、商賈、手工藝人等等。

 

以農業為主的勞動,會不會是很無趣的工作?苛捐雜稅歷來都免不了,甚至讓人民因此流離失所,但這是勞動成果被剝削,並不是說整個勞動過程都不能自己來掌握,整個過程不像現在的勞動那樣的受到嚴密的監視。體力勞動當然辛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但烈日下耕種並不是普遍的勞動,更多的是較能適應的自主自在的勞動。務農是勞力者,用孟子的說法是「治於人」,但現在的白領,不只勞心也要勞力,同樣是「治於人」,如果把現代上班族的勞累程度和古代農夫來相比較,現代人的勞累遠超過古人。

 

基督新教尤其是喀爾文教派以辛勤勞動為榮耀上帝的行為,這一主張成為新興的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他們為資本家辛勤勞動,告別了中世紀牧歌式生活,大部份民眾成為靠資本家賞一口飯吃的受薪階級。在歐洲這一發展,當然會引起反抗,最早是遭殃的手工業者發起的燒毀機器運動,但隨著資本主義的鞏固,工人階級也只好默從這一制度,轉而爭取福利,如8小時工時、加班費、改善工作環境等訴求。

 

資本主義下的勞動是否有趣,有意義?我們先看英國哲學家羅素對「工作」的看法:工作是幸福還是不幸,還不能確定,有許多工作非常單調,令人痛苦。工作可使人解除煩惱,獲得成功和展露雄心的機會;而工作是否有趣,須有兩個條件:1.技術性2.建設性。建設性更重要,所完成的作品會讓人們凝望,欣喜不已。

 

如果依照羅素的說法那麼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今天,工作是越來越無趣了,因為技術性不斷在降低,工作的建設性也不易發覺。當然技術性的工作各行各業都需要,但公司規模越大,所需的非術性人員就越多,在大工廠紛紛採取福特式的流水線生產後,工人只負責當中的一小部份,工人的技術含量不必太高。現在更重視各個工作程序的切割,例如麥當勞將工作切割成一小塊一小塊,員工只負責那一小塊,不必有太多的技術,結果是薪資給得超低,而工作卻是超單調無聊。

現代的勞動不管是勞心還是勞力,總以非自願性的居多,表面上沒有人強迫你,但為了糊口,即使有千百個不願意也須勉強自己;如果說工作輕鬆有意義,為什麼富裕階層不投入?7-11領導一年裝模作樣掃廁所一次,要他們經常的做有可能嗎?

 

現代資本主義又有所謂的「豐田主義」──要求部門的績效,在部門拚績效的壓力下,工作密度變得越來越高,前此兩個人的工作現在由一人來完成,但薪資卻沒有增加。為了提高利潤,更是大量採用「派遣工」,這種非典型工作不只讓工作者感到朝不保夕,連帶地也造成工作者的社會地位低落。

 

只要是受僱,即使是有意義的技術工作也須承受來自資方的壓力,只有自營者如藝術工作者,手工藝者,自營農夫等在生產過程中才保有較大的自主性。但是市場的壓力也會迫使這些自主性大打折扣,他們必須遷就市場才能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下活存下來。

 

羅素說到建設性,生產了這項產品自己會引以為豪,這在農業社會或是資本主義早期或許常見,但現代則是消費者比起生產者更受到矚目,人們會問誰是豪宅的主人,而不管誰建造了這座豪宅;人們穿起最新款的NIKE鞋,但不會管那些在中國或印尼生產鞋子的工人。如果要看到工作的建設性就得讓生產者有足夠的榮耀感,譬如說蓋房子就好像是在為自己的後代子孫在蓋,這樣的心情,除非自己就是建築公司的股東或高層才有可能。

 

為什麼要那麼累?先民漁獵生活可不必有太多的積存,其他動物也沒有那一種動物像人類那樣有過度的累積。生活可以很簡單,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可以過日子,希臘的Diogenes叫亞歷山大靠邊站,別擋住他的陽光。羅素說了一個乞丐故事::羅馬有12個乞丐,施捨者一出現,11人一躍而上,但施捨者把錢給最懶惰的那個乞丐。這個故事是在說懶散也可以是一種生活哲學,不是什麼大罪惡。

 

不是說我們要學無所事事的懶人,但沉重的工作的確壓得現代人快喘不過氣來,日前台灣公布一項調查,有4成體力勞工累得不想說話。這種難堪的處境是怎麼來的?

 

在生產不足的年代須壓迫性的勞動,這在資本主義初期尤其如此,弗洛伊德說文明是以壓迫與苦難為代價,所有過去金碧輝煌的建物那一項不是奴工的血淚建造成的?但工業文明一方面開啟了壓迫的新形式,另一方面也帶來前所未有的富裕,衣食的問題可以不必像農業社會那樣花長時間的工作就能得到,美國思想家梭羅計算過,若要填飽肚皮,所需的工作時間還可大幅縮短。

 

現代社會必須將生產和消費連在一起來看,有太多不必要的消費如果能革除,理論上工作可以不必太長,不必這麼累。但是受僱者為了多餘的消費傾向接受較高的工時,而資本家為獲取更多的利潤,更是對工人予取予求,法蘭克福學派的馬庫色說,這是「剩餘的壓迫」,有利於資本家來馴化民眾,這種勞動是不必要的勞動,對我們的本能作了不必要的限制。現在匱乏減少,富裕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建立一個全新的無壓迫的社會。馬庫色之說顯然太過於樂觀,但也指出了現代人臣服於勞苦工作的一個心理的、哲學的根源,這和人類本能的壓抑息息相關。

 

我們可以釋放出屬人的本質,工作也可以像青年馬克思所說,早上打獵,下午釣魚,晚上進行評論活動。但這看起來太烏托邦,真實的工作無所逃,但工時少一點,工作環境改善點,無所不在的大哥不要再出現,這些都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上班族你累了嗎?想著放假就是工作煩人的表徵,一天到晚勞心勞力圖的就是一家老小的生活能過得去,就像蠶結成繭,作成絲,死了的是一堆蠶,做成的衣服自己無福享用;也像一部車,性能還好時拚命地被操,一旦功能出現問題就會被報廢。受薪勞工不是如此嗎?不要說有什麼可以自詡的建設性事物留下來,較可能的是,負面的貢獻居多──助紂為虐,讓資本主義得以維續下來。

 

但勞動者可能不知道付出這麼多,但得到的卻是這麼少,更不可解的是這是一個無所逃的世界,你好像必須勞動到油盡燈枯,才算盡到為人的職責。做人難道要這麼辛苦嗎?改變世界可能嗎?這是不可解的人生,即使道理說清楚了,資本主義整個結構都要大翻修,但對於現在被包覆在銅牆鐵壁內的資本主義體系又有多少人能一眼看穿?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替代性思潮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eyi 的頭像
    yeyi

    葉沂的部落格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