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清邁落地,第二天一家人就奔向較少遊客的南邦,南邦距清邁101公里,過去也曾被緬甸人統治了200餘年,所以這裡的佛寺、建築留下緬甸和泰北蘭納王朝的印記。

 

作為一個觀光客,當然心靈上是放鬆的,但來此一遊,未免過於膚淺、庸俗,因此在這一旅遊中我把乍看到的與國內的強烈反差特別標記起來,這種強烈印象應是旅遊的價值之一吧。

 

清邁火車站出發,搭站站都停的普通車到南邦,共13站,時間2.5小時,回程坐包車時間只要70分鐘。這種普通車在還沒搭以前,會以為很落後、髒亂,實際上相當乾淨,座位是藍色的,很有台灣早期台鐵藍皮火車的感覺。車上的一大特色是有小販在叫賣,在較大站的南奔上車,過了數站之後才下車。一位本地中年婦女提了一個籃子賣小吃如甜點、肉串、當地的土粽等等,價錢只有30泰株,生意很不錯 一下子籃子就空了。

 

就是想體會泰國的庶民生活,所以才買普通票,坐最慢的火車,在這裡觀光客以歐美人士居多,也有本地的乘客,火車有軟座專供僧侶乘坐,可見僧侶在泰國的地位。ㄧ般座位是硬座,坐2.5小時還不會太不舒服,打開窗戶,吹著窗外的涼風,加上車內的電扇,這種體驗在國內的公共運輸已不可見。歐美觀光客的素質常被認為比較高,但在這車廂我看到洋人將腳放在沒有人坐的座位上,竟然另一個洋人也有樣學樣,令人搖頭。

 

中途停的站,除了南奔外都是小站,可能一兩分鐘就開了,小小的車站最醒目的是泰王的肖像,大抵上是木造建築,小得精巧,月台都是美麗的盆花,還站了兩三個胸前別滿徽章的鐵路警察,這在台灣看不到吧。

 

鐵路兩側竟然看不到像樣的街市,南奔還要岔路才到達,房屋間隔好幾公里才稀疏地出現在路邊,在山坳。在台灣西部,幾乎不到百公尺就會有建物,就會有街市。

 

山林之美要靠距離感,譬如此刻,我憑窗遠望,遠方的綠意像走馬燈不斷地迎面送來,這裡多半是常綠闊葉林、落葉混合林,大約以櫟目、栲目居多,路旁滿是香蕉樹,再過去些則是各種果樹。比較平整的是稻田,12月初剛收割完,但田地也沒有閒著,在一大塊一大塊的田地上,ㄧ大群水牛、黃牛在吃草,可真會利用土地。水牛看來肥壯,但這裡的黃牛卻顯得消瘦,可能是牛的體質吧。

 

好一幅優閒的放牧圖,但這種透過距離感而引起的美感,只看到表象,真正的意涵在圖像之外。我們都讀過余光中的車過枋寮》:

……從此地到山麓,

ㄧ大幅平原舉起

多少甘蔗,多少甜美的希冀

長途車駛過輕輕的平原,

檢閱牧神輕輕的儀隊。……

 

余光中看到的是浮在農民眉梢的幸福意象,但在他們深處最常浮現的可能是土地的掠奪(日本會社強奪土地然後轉交台糖)、對甘蔗工人的壓榨、工作的勞苦、在這裡真實的血汗遠遠勝過虛構的、欺罔的詩情畫意。

 

同樣地,在泰北清邁的東南方我想起了稻米的價格,這些農民可以糊口,但過得艱辛,最下層的人民可能都是來自種稻米的農村地區。曼谷的紅燈區的性工作者主要的來源就是北部、更窮困的東北這些穀倉地帶。2011年泰國總理盈拉以近市價2倍的價錢收購農民的稻穀、不久就難以為繼,虧損了3千億,並遭後來的軍政府追究責任。期望有一天稻米價格也能像OPEC那樣組成一個有定價權的稻米出口組織,讓穀賤傷農成為歷史。

 

在收割後的農田放牛吃草,但養經濟牲畜還是有風險的,就如湄公河三角洲的越南農民放養魚蝦,並不ㄧ定都能得到豐厚的利潤。在清邁郊區的路邊處處可以看到插在農地上寫《FOR SALE》的看板,看來賣掉土地也許是一條活路。

 

這趟火車之旅最震撼的是泰國農村房屋的屋頂,他們的屋頂就是台灣的一個對照,一個美,ㄧ個醜,泰國雖是後進國,但在這方面卻是台灣建築的他山之石。現代西式建築不論,傳統的泰國房屋大多是斜式屋頂,早期可能是木頭或石棉材質,近代則以燒瓦、金屬板為主,他們的屋頂採斜坡式 ,因此即使老舊破損,顯現的是歲月的痕跡,不會顯得突兀、難看。但台灣的加蓋屋頂通常與主體呈現出新舊的難以和諧。

 

現代的屋頂材質,除了功能性外,美觀也是一個重點,我發現他們的屋頂以紅色的居多,但也有灰色、藍色、棕色、褐色等等顏色,不過最要緊的是他們的屋頂是瓦狀式的,顯得美觀、有型,不像台灣的加蓋屋頂以浪板或平頂鐵皮為主,從台灣頭到台灣尾,這些鐵皮屋頂織成了醜陋的天際線。泰國漂亮的房頂出現在道路兩旁,更遠的田地外緣,或新建的小型社區。這樣的建築在台灣很稀有,可能存在許多現代式的公寓建築之間,獨棟看得出它的匠心獨運,但和周遭完全不能配合,它的優美質感淹沒在剝落、拼湊的水泥叢林之中。

 

對於老舊市區的改造似乎沒有聽到一絲聲音,對於像我這樣的退休人士,要求的只是房屋美觀,道路好走,公園完善,也許也是許多上班族的需求,但這樣卑微的聲音,在大選的喧囂中完全被漠視,完全不能成為議題,真是可悲至極!台灣的重大建設是鐵道經濟、重劃區、都市更新賣數倍價的高樓,這些干卿底事?台灣老舊房屋加蓋有現實的考量,但在所得已可媲美先進國家,是不是該有相應的住屋改造,不要讓台灣成為新舊、貧富的兩個世界。

 

我們在南邦嘎通達老街閒逛,這裡的古建築有一百年的也有兩百年的,古意盎然,緬式、歐式、泰式等風格都有,它的美在於街廓的長度,足可讓遊客駐足流連許久,更吸引人的是有特色的建築櫛比鱗次,當中最著名的是緬甸風格的「夢不醒樓」,這裡曾是許多重要的辦公地點,現在是著名的文青店,有許多歷史的陳設。

 

因為週六和週日才有夜市,所以非假日遊客並不多,當你佇足期間進可以去感受它的滄桑:泰北的王朝的更替,緬甸的入侵,英國勢力的介入,這些歷史並沒有死去,它活生生地映現在這些建築上。建築之美不是孤零零的矗立在雜亂的水泥叢林之中,正如帕慕克在《伊斯坦堡》ㄧ書所說的:「如畫之美來自建築物矗立數百年後才會浮現的細節,來自常春藤、四周環境的青草綠葉,......她才變得美麗如畫。」建築群之美有賴周遭環境的配合,這一點嘎通達老街完美的滿足這個條件。

 

老屋在清邁處處可見,在老城部分地區,甚至有限高的規定,建築物不得高過當地佛塔的高度,這樣的配合,才可能保有古意、優美的街區。建築之美在於整體建築群的互相幫襯,台灣的老街通常新舊雜陳,知名建物鮮少,這樣的先天條件很難發展觀光,所謂的觀光立國」根本是笑話,要吸引外國人,要讓國人能抬頭挺胸地看著天際線,不如好好思考老舊城區的改造吧。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文學
    全站熱搜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