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肇政《台灣人三部曲》第二部《滄溟行》,寫日治中期的反抗運動,由現實生活出發,描寫農村知識份子陸維樑所參與的的農民運動及其生命的成長,最後主人公為擴增視野及知識,到中國大陸求學的滄溟之行。
陸家參與武裝抗日,田地大部份被沒收,轉瞬間家道中落,加上家口越來越多,族人的土地也就越來越少,大部份人生活窮苦,只有極少數的族人還有好日子過。維棟、維樑兄弟的父親已經過世,家中除了兄弟兩人外,還有將十八歲的童養媳玉燕,照老母親的意思,玉燕是要和次子維樑送做堆的,但維樑還沒有這個想法。
維棟在公學畢業後進入總督府國語學校,現是學校教員,當初要考國語學校時,母親是不准的,家族請出多位夠力的人才說動老母,讓他去就讀。這一回輪到維樑公學校畢業,也要考國語學校,怎麼勸說,母親就是不肯,她的話不多,但很堅決。原因可能很多,但一個重要原因弟弟可能不知道,就是維棟當了老師後,竟入贅一戶有錢人家。
維棟本來想,領的薪水還可大部份给家人,實際上能送回去的非常有限,就父母這邊來看,這個孩子等於是白養了。維棟本來幫維樑謀到代課教員一職,但維樑不接受,認為在日本人底下做事沒意思。之後,上了台北,很幸運地在一家書店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日籍老板是一個和善的人,沒有常見的日本人一副高高在上的嘴臉。
堂兄維揚當區長,有一天對維棟說要他注意弟弟,因為他在煽動附近的農民。維樑知道後對大哥說,我要爭的是正義,這不僅是榨取剝削,是宰割了,怎能不管呢?維棟說,你能得到什麼好處?顯然地哥哥完全不懂農民運動的意義,而且非常怕事,怕弟弟終有一天會連累他,讓他的教職不保。
二十歲的維樑在台北工作,有空時就努力地自修,想通過專檢或普文也是一條路。當時民族運動興起,主要是六三法案撤廢運動及議會請願運動等,主要人士大都有很好的學歷,維樑想他如果參加雖不致於被拒絕,但總覺得矮人一等,所以他必須自修苦學。
書店老板的女兒文子對他很好,在店裡明明有主從的差別,但她卻能平等相待。也許她在東京長大,未染上此地日本人輕視台灣人的惡習吧。經過一段時間來往,兩人相戀了起來,有一天維樑偶然地聽到樓上老板夫婦與文子的聲音,文子說她喜歡上了維樑,還說愛是神聖的,文子要求父親允許。父親很生氣,說他不是「張科羅」(清國奴)是什麼?不聽話就把她送回東京。
維樑清醒了,原來老板也是一個日本人啊,不過愛情是可靠的,只要她堅定就可以一走了之,但他想到如何養她,憑雙手能掙幾個錢?那些日本仔也不會放過他。維樑收拾行囊,悄悄地離開老板家,沒有留下片言隻語。
維樑回到老家,因朋友的邀約又來到台北。在這段期間剛好日本皇太子台灣行,全台各地都準備隆重的迎接,議會請願活動人士在簡溪水醫師的帶領下,準備到台北火車站「迎接」皇太子,趁機將他們請願的旗幟撐出來,維樑有朋友也參與這項祕密活動,邀請維樑一起參加。當天議會請願的布條一拿出來,就被日警命令收起來。維樑就在舉布條的朋友旁,看到簡醫師從容地和日警交涉,內心恐怕起了很大的激盪。
這時維棟和學校老師也帶了學生來歡迎皇太子,遠遠地看到維樑,想弟弟可能就是參加那個運動了,這樣一來可能被抓,我在學校的地位也可能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