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程度不一的自卑感這一種自卑感通過比較而來然而它卻是成長的動力認識到自卑然後加以超越作家廖玉蕙在取藥的小窗口》一文中生動地描述了她青少年時看病領藥的屈辱當然從爾後的歷程來看並沒有形成情結她是超越了自卑感可能成了上進的動力

 

母親的手帕交作者稱她為阿姨阿姨嫁給醫生因而姨丈醫生對作者一家人看病不收錢作者甫上高中最怕給姨丈看病

 

愛臉的年紀光想著免費佔人便宜就百般彆扭……等候拿藥的時刻最難捱,勢利的藥局生刻意延捱著,讓我們鵠候多時。有時等得實在久,我不耐煩了,低聲吵著『不要拿藥啦,我們走啦!我的病好了啦!免吃藥了。』媽媽卻只顧威嚇我,頂多也只敢掛上討好的笑容到小窗口前,低下身子、斜歪著頭朝裡頭的藥局生謙卑地怯怯請問,那姿勢,是如此屈辱壓抑,讓人難以忘懷。當時,小小年紀的我冷眼旁觀,每回都猶如萬箭穿心。」

 

這一段寫自卑心理生動極了一個高中生會想到的是不如人會想到的是免費看病是偷偷摸摸的行徑這一幕會讓作者如此痛心還包括平素累積的反差讀同一間小學的姨丈的三個子女有三輪車接送可想像他們的便當是油亮的雞腿而自己搭公車便當是青菜他們是王子公主而自己是灰姑娘

 

因為積欠太多人情母親以謙卑的態度來回報阿姨家有需代勞的母親就放下手邊工作立馬趕到青少年時期的作者感到羞愧長大之後才知到這是母親處世的圓熟在施與受之間保持了平衡日後才知道這是自悲作祟只看到自己的傷口而看不到母親的委屈更廣闊的世界還有待咀嚼

 

大多數人都會有這樣的自卑當面對身份地位或者外形明顯勝過自己時心平氣和地欣羨對方或者不當一回事很難很難青少年階段自尊心強烈尤其如此其實階級、文化、族群等差異,正是問題根源,在中小學中這些差異造成的自卑,不是被忽略,就是無意間被突顯,中小學老師喜愛白淨、乖巧的學生,若這些孩子有顯赫的家庭更是另眼看待;而對於弱勢者,上課內容或師生相處中,看不到對他們的信心的建立有何幫助,弱勢者要不自卑也難。

 

作者在繁華散盡》一文中說差一點將學校表格中父親的職務由課員提升到課長,這一段可能是中學的插曲。其實自卑感即使到了大學恐怕也免不了我也有類似經驗大學註冊時每當我要申請一張在學證明時自認父親的職務不夠光采,總不希望別人看到,夠難為情了

 

各式的平權教育陸續在校園展開但最根本的階級、文化差異顯然被忽略了,是教育工作者認為這些不重要?或者不懂,或者根本就是要粉飾太平?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台灣文學 現代散文 自卑
    全站熱搜

    ye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