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教誨,父親的背影
教科書是統治者的意識形態的反映,但這種反映常常滯後,也就是意識形態在轉彎時,教科書一時間還反應不過來,因而年輕學子常常是捧著無用之物,把它當聖物在膜拜。教科書中的女性形象即是如此,當整個社會致力於男女平權時,教科書總是在扯後腿,不知道編教科書的學者是偷懶還是無知?
二十幾年前的國小教科書有一段話:「媽媽起得早,媽媽早起勤打掃;爸爸起得早,爸爸早起看書報。」這一段文字如果出現在五、六十年前的台灣社會,還勉強說得通,但是在民國60年後台灣經濟起飛,女性進入職場已是趨勢,我們的教科書竟然還會有這樣的內容。
國中生都讀過《木蘭詞》,看來書寫者是男性,木蘭女扮男裝才取得她的地位,根本看不出對女性地位的提升有何助益。
十幾年前的高中國文教科書有一段令人嘖嘖稱奇的內容:「未亡人欠一死耳,何樂為?」(蔣士銓.鳴雞夜課圖記)有這樣的教材,只能說編者實在不知今夕是何夕!
現在教科書中最紅的古典女性可能是三國的小喬,小喬登上大銀幕,且不時在媒體上以三國佳話之姿出現,但她做了什麼、說了什麼,這不重要,重要的是花瓶功能。
雖然兩性平權已立法,但教科書中的女性形象還停留在幾十年前,例如歷史教科書,關於女性的歷史微乎其微,國文教科書仍擺脫不了傳統的兩性形象。胡適「母親的教誨」和朱自清「背影」這兩篇國中生正在讀的文章,具體而微地表現了傳統的兩性分工,主內的母親負起教養兒女之責,主外的父親,在外奔波,辛勤備至。
高中國文教科書的女性形象也脫不了傳統的窠臼,現代女性值得效法、學習的典範,少之又少。以下是高中國文教科書有關女性形象的篇章,有些文章實在不合時宜,應儘快刪除。
大致上可分為四類:
一、優秀女性
1.劉鶚《明湖居聽書》寫王小玉說書,王小玉是以才而非以貌取勝。2.劉義慶《世說新語.詠絮之才》寫具高度文學天份的謝道韞。
二、.母愛、親情
1.歸有光《項脊軒志》、2.琦君《髻》、3.林文月《白髮與臍帶》、4.楊牧《十一月的白芒花》。
三、陪襯地位
1.杜光庭《虬髯客傳》中的紅拂女被說成是「風塵三俠」之一,她那裡是什麼「俠」,不過是一個跟班而已,紅拂女說:「絲蘿非獨生,願託喬木。」這應該不是俠者應有的口吻吧。2.曹雪芹《劉老老進大觀園》,以劉老老的憨直襯托賈府的豪奢。3.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以琵琶女的江湖淪落襯托自己的貶謫不幸。4.班固《李夫人傳》,李夫人說:「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李夫人有自知之明,但能成為現代人的榜樣嗎?
四、閨怨
1.李白《長干行》、2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3.鄭愁予《錯誤》:閨怨詩在中國文學是一大主題,這些詩文量可用車載斗量來形容,但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實不宜編入教科書,因為閨怨詩極度貶抑女性,女性缺乏自主性,只是為男人而存在的卑微個體。現代人如果還再創作這類題材的詩文,即使寫作手法翻新如鄭愁予的詩,實在是無感於時代的脈動。
第三、四類文章,大抵是依賴、無助、軟弱的傳統女性形象,這些文章只合出現在圖書館,不應成為教科書的一部份。這裡頭沒有太多值得學習的榜樣,如果有頂多是供學生了解舊社會女性是如何的被壓迫,但學生未必從這一層面來理解。
第二類文章表現了普世的價值,但同質性過高,酌選一兩篇文章即可。至於文言文如歸有光《項脊軒志》寫出對祖母、母親、妻子的懷念,真摯感人;但一心想著功名,這種格局實在卑弱。
第一類文章較佳,但太少,且像《詠絮之才》只有三言兩語,一個完整的才女形象無法突顯。
為提高女性的地位,及建立女性的自信心,教科書中的女性相關選文有必要從現在不成比例的數量大幅增加。在「量」之外,更重要的是「質」的提升,我們需要的是能和現代學子生活經驗相連結,並且是呈現有尊嚴、自信心、不依傍家庭而卓然有成的鮮活、具體的女性事跡的文章。這類文章也許在古代不易找到,但是現代社會女性幾乎要撐起半邊天,這類的文章應該俯拾皆是。
不久前宮廷劇──「甄嬛傳」風靡全台,劇中的女性,幾乎全是極度扭曲、壓抑的性格,卻讓男女老少看得津津有味,我想可能是女權意識從未在教育上扎根,才會讓這種肥皂劇大行其道吧。
看看高中國文課本中的女性形象,這和整個社會女性的參與及法律對兩性平權的規範來相較,實在讓國文教師汗顏,怎麼我們的女性形象還停留在幾十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