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謬語(1)小資
詞語表現著一個人的思維,社會的整個走向,雖然詞語的意義會隨著時代而變化,但是如果不確切了解其意義,可能會被這個詞蒙蔽,會披上虛假的外衣,受他人誤解,自己也輕飄飄地陶醉,這是自欺欺人的表現。
在大眾傳播發達的時代,媒體大量塑造新詞語或舊詞新用,但有大部份不是在傳達詞語所具有的確切意涵,而是為了方便,為了媒體或其他方的利益,才讓這些詞語迅速地普及。
「小資」這一詞語90年以後在中國大陸開始流行,這兩三年來在台灣也普遍成了媒體的慣用語,但它的意涵如何,很少人會深究,被指稱為小資一族基本上是一種肯定,但多數時候是濫用,將一大群族外人也拉了進來,其實就是要推銷,招徠不夠格的潛在消費者。
照馬克思的看法,小資產階級(petit-bourgeois)是介於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大約是小商人或手工業者,不剝削別人也不受別人剝削。這一古典意義大概知道的人不多,不過要緊的是,「小資」至少是薄有資產,不看人臉色,這一基本意涵在消費社會中被無限制的擴大,以至於納入了太多不屬於這一族的年輕族群。
在經濟上獨立,雖不是中產階級,但有相當的消費能力,才配稱為小資;現在的小資:高價奢侈品買不起,購屋不敢想,出國旅行非常節制......。
以經濟能力來區分,年輕族群基上消費能力有限,門檻大幅下修,可能過半的年輕人都屬於這一族群,例如「25K小資女學理財」、「第一次工作小資女遇到色老板」等等這些見諸媒體的標題,這樣的濫用,會讓人誤以為與她們條件類似的就是小資,就是對經濟地位的一種肯定,實際上卻不是這樣:試問上述這些所謂的小資女能隨意地消費,追求流行嗎?其實他們的經濟距離獨立、自由還差得遠.
商家推出小資適用商品,其實是在把社會上潛在的消費者一網打盡,讓自己誤認既然是小資當然也買得起,也在這裡有了我族的歸屬感。
這一用語還隱藏一個矛盾,不該歸入小資族的年輕人,很多是經經濟上無法獨立,需看老板臉色甚至被嚴重剝削 者,而在這一頂帽子之下,矛盾也被掩飾起來了。